用户可以在这些平台上买卖比特币、以太币和泰达币等币种。币安交易平台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。
2023 年 6 月,香港通过《稳定币监管法案》,成为全球首个针对稳定币推出全面监管框架的司法管辖区之一。该法案的本质并非简单限制或鼓励稳定币发展,而是通过制度化规则,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抢占虚拟资产时代的金融制高点,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注入新动能。
法案的核心本质是构建 “透明化储备金制度”,直击稳定币最大的风险隐患。根据法案,所有在香港运营的稳定币发行方必须将储备金存入持牌银行,且储备资产需以现金、短期国债等低风险资产为主,每周披露储备金构成及审计报告。这一规定直指此前 USDT 等稳定币储备金不透明的问题 ——2021 年 Tether 曾因储备金中包含商业票据引发市场信任危机,而香港法案通过法律强制力确保 “1:1 锚定法币” 的承诺可追溯、可验证,从根源上防范 “滥发稳定币” 导致的挤兑风险。
更深层的本质在于打造 “监管沙盒式创新生态”。法案将稳定币分为 “受监管稳定币” 与 “非受监管稳定币”,仅对市值超过 20 亿港元的稳定币实施全面监管,小型创新项目可在合规框架内测试应用场景。这种 “分类监管” 模式既避免了 “一刀切” 扼杀创新,又通过持牌制度(如要求发行方具备 5000 万港元最低资本)筛选优质玩家。例如,香港金管局已明确允许银行与持牌稳定币发行方合作,探索跨境支付、供应链金融等应用,使稳定币从 “灰色地带” 进入合规金融体系,这与全球多数地区 “禁止或观望”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。
从国际金融竞争视角看,法案本质是香港争夺虚拟资产定价权的战略布局。作为传统国际金融中心,香港在加密货币监管上曾落后于新加坡等对手,而稳定币作为加密经济的 “基础设施”(全球流通量超 1500 亿美元),其监管标准制定权直接影响未来金融话语权。法案通过后,香港既能吸引 Circle(USDC 发行方)等国际巨头落地,又能依托自身与内地市场的联动优势,推动 “离岸人民币稳定币” 的发展,形成与美元稳定币、欧元稳定币的差异化竞争。
最终,法案的本质是传统金融体系对加密创新的 “招安” 与 “融合”。它没有将稳定币视为洪水猛兽,而是通过法律框架将其纳入现有金融监管体系,要求发行方遵守反洗钱(AML)、客户身份验证(KYC)等传统金融规则,同时允许银行、支付机构等持牌机构合规参与稳定币业务。这种 “合规即准入” 的逻辑,既保障了金融稳定,又为香港金融业开辟了新赛道 —— 据测算,合规稳定币的跨境支付效率可提升 80%,成本降低 60%,这将强化香港在全球支付网络中的枢纽地位。
香港稳定币法案的本质,是在金融安全与创新活力之间寻找动态平衡:以监管确定性降低市场风险,以制度优势吸引全球资源,最终将稳定币转化为巩固自身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新支柱。这种 “主动拥抱而非被动防御” 的治理思路,或许会成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监管稳定币的范本。
币安的核心价值观指导着团队的目标、决策和行动,让团队间的协作跨越国籍、文化与背景,最终实现币安团队的共同愿景。